有關終身教育、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法律法規與相關政策
一、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九條:
“國家發展各種教育設施,掃除文盲,對工人、農民、國家工作人員和其他勞動者進行政治、文化、科學、技術、業務的教育,鼓勵自學成才。”
第四十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教育法》
第十一條:
“國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推進教育改革,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
第四十一條:“國家鼓勵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社會組織采取措施,為公民接受終身教育創造條件。”
二、政策意見
1、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提出:
“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這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條必由之路。”
“成人教育是傳統學校教育向終身教育發展的一種新型教育制度,對不斷提高全民素質,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2、2002年5月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提出:
“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在加快普通教育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成人教育、社區教育,推進教育培訓的社會化。開辟教育培訓新途徑,加快發展遠程教育,建立覆蓋全國的教育培訓信息網,形成終生化、網絡化、開放化、自主化的終身教育體系。加強終身教育的規劃和協調。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加大繼續教育力度,形成國家、單位、個人三方負擔的繼續教育投入機制。開展創建“學習型組織”、 “學習型社區”、“學習型組織”活動,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形成。”
3、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
要“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4、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
要“營造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體制環境”,“多層次、多渠道、大規模地開展人才培訓”。“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國民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努力把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
5、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營造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濃厚氛圍,推動建立學習型社會”。
6、2003年12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提出:
“加快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形成。在全社會進一步樹立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理念,鼓勵人們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參與終身學習,積極推動學習型組織建設和學習型社區建設。加強終身教育的規劃和協調,優化整合各種教育培訓資源,綜合運用社會的學習資源、文化資源和教育資源,完善廣覆蓋、多層次的教育培訓網絡,構建中國特色的終身教育體系。”
“進一步改革和發展成人教育。加強各類人才的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制定科學規范的質量評估和監督辦法,提高教育培訓成效。”
7、2003年《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
“要廣泛開展各級各類職業培訓,“十五”期間每年培訓城鎮職工5000萬人次,培訓農村勞動力1.5億人次;積極實施國家再就業培訓計劃,每年為300多萬名下崗失業人員提供再就業培訓。”
“各類企業要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規定實施職業教育和職工培訓,承擔相應的費用。一般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從業人員技術素質要求高、培訓任務重、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開支。要保證經費專項用于職工特別是一線職工的教育和培訓,嚴禁挪作他用。企業技術改造和項目引進,都應按規定比例安排資金用于職工技術培訓。對不按規定實施職工職業教育和培訓,經責令改正而拒不改正的企業,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可以收取其應當承擔的職業教育經費,用于本地區的職業教育。”
8、1999年1月13日國務院轉發的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
“開展社區教育實驗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質。”
“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終身學習體系,為國家知識創新體系以及現代化建設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
9、《2003-2007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
“大力發展多樣化的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
“鼓勵人們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參與終身學習,加強學校教育和繼續教育相互結合,進一步改革和發展成人教育,完善廣覆蓋、多層次的教育培訓網絡,逐步確立以學習者個人為主體、用人單位支持、政府予以必要資助的繼續教育保障機制,建立對各種非全日制教育培訓學分的認證及積累制度。”
“以更新知識和提高技能為重點,開展創建學習型企業、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區和學習型城市的活動。充分發揮行業、企業的作用,加強從業人員、轉崗和下崗人員的教育與培訓。積極發展多樣化的高中后和大學后繼續教育,統籌各級各類資源,充分發揮普通高等學校、成人高等學校、廣播電視大學和自學考試的作用,積極推進社區教育,形成終身學習的公共資源平臺。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探索開放式的繼續教育新模式。”